
00后勇闯必赢国际莲花山相亲角:2025年了相亲角的受众到底是谁?
2025-04-17 10:04:53
年前,一条新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:深圳莲花山相亲角完成升级改造,卡牌位置扩容至2000个,并且迅速挂满,排期已经排到了3个月后。
我们派出编辑部“忙内”,出生于2004年的实习生零一,她将以00后女大学生的视角,闯入有着“中国三大相亲角”之称的深圳莲花山公园,与徘徊在相亲角的人们展开对话。
与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、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齐名的深圳莲花山公园相亲角,就藏在公园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里。从南门入园,往左手边走一小段路,显眼的粉色和蓝色便映入眼帘。
与很多城市公园“野生”相亲角所呈现出来的混乱不同,莲花山公园相亲角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整齐和干净。
事实上,这个相亲角一开始是2005年前后由市民自发组织的,后来因为“婚托”太多,公园便与辖区的警务部门合作,从制度上保证婚介信息的真实可靠。现在我们见到的整齐干净,是2020年改造后的版本,定位是“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公益性质的相亲婚介平台”。
2024年11月,相亲角完成再改造。新增的400个卡槽被迅速填满,“排队排到2025年2月”“慎入莲花山相亲角”等话题让许多人开始了新奇的“相亲角一日游”,我就是其中一个。
排列整齐的征婚信息表是相亲角最显眼的“装置”。粉色代表女性,蓝色代表男性。
装置按年龄做细分,十年为一个区间,分为了中老年区域、1970年及以后出生、1980年及以后出生、1990年及以后出生。值得留意的是,00后除外。
与想象中“大爷大妈一看到年轻面孔就围上来询问”的场面不同,年轻的我被他们忽视了。
或许是看到我徘徊许久都没“开张”,一个坐在长椅上的大爷向我抛来了第一个问题:小妹,你也来找对象啊?有人率先开了口,一旁的大姨顺势追问了我的年纪。
有操心的母亲自然也有担忧的父亲。两个互不相识的大叔本想交换双方信息,但却发现大家都是帮女儿在相看,话题一下就转到了儿女身上——
在“1980年及以后出生女士区域”卡位徘徊的父母最多。在旁观者看来,每个驻足的人都可能是这些父母的“未来亲家”,每多搭话一次都有可能促成一段姻缘。只是这样的搭讪实在有些大海捞针的意味。
蹲点常客们相互脸熟,一遇见很快就能开启畅聊。于退休赋闲在家的爸妈而言,相亲角的“相亲”功能不过是个由头,或许更重要的是,这是一个可打发时间、拓宽交友圈子的根据地。
在相亲角徘徊,越发感觉到,聚集在此的父母虽然担忧和焦虑不少,但远没有我想象中急切。每逢佳节“倍”相亲,殊不知,父母其实早已练就佛系心态。
“都是交流机会吧。哪怕最后没成,但知道他们有交换信息就会安心点——有在找(对象)嘛。”
到访相亲角时恰逢年前,我本以为会有不少人来“临时抱佛脚”,但父母们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。一位阿姨的话点破了真相:
对这些佛系父母而言,相亲角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安慰溢于言表,比起在言语上催促子女,他们更乐意来相亲角走走看看,打卡“上班”,或许是他们的“佳节强心剂”。
实地探秘发现,每逢佳节“被”相亲不假,但今时今日,相亲已不是刻板的“拉郎配”。比起要立竿见影的“效果”,父母更希望尊重孩子的意愿。
大叔坦言,一开始,自己也是个要求颇多的父亲,外貌、年龄、学历、户籍都有一套“最优解”。可在“角”里待久了,他也逐渐意识到,所谓的硬指标不过浮云,与对方恋爱、结婚、过日子的都是儿子,而非自己,他再辛勤筛选可能只是徒劳。
健谈的大叔还给我们分享了整个“介绍”流程:父母通常会先用相亲角的公开信息联系到对方,双方都有聊的想法再互换孩子微信,让他们自己聊。
态度温和且很好沟通的儿子不排斥在相亲角找对象,但不愿意将个人信息“上墙”。大叔只好默默地拉长自己在相亲角的“上岗”时间,从原来回家吃午饭,到如今会“带饭上岗”,待到下午三四点才离去。
最瞩目的是一位身着白卫衣、年龄约摸在25-30岁、身材高挑的温柔姐姐。她一出现,立刻就吸引了在场“家有一儿”的爸妈们。率先搭话的是一位阿叔:
不过几句两人就发现是老乡,语言系统瞬间切回潮汕话,距离瞬间拉近。相亲场上的父亲堪比金牌销售,一边嘴上疯狂推荐自家儿子,另一边引导着姐姐走向卡位。女生并不排斥,与阿叔一问一答、加了微信,又微微弯下腰,拍了一张阿叔儿子卡位的照片。
一些还在观望的家长也按捺不住了,只见一位戴眼镜的阿姨箭步向前,发起提问:
年龄合适、外表温顺、谈吐大方……这位温柔姐姐堪称相亲角“天选之人”,她的出现点燃了相亲角的战火。一边是阿叔继续用潮州话跟女生加密通话,另一边阿姨也持之以恒地输出“可以挑选呀,不一定加了(微信)就可以的啊”。
对于主动到相亲角找对象、被长辈“围攻”,姐姐坦言并不排斥,与其被挑选,不如到场自己挑。
徘徊在相亲角的95后、00后并不多,偶有的一两个也多是来看热闹或搞抽象的。面对我的搭话,年轻的他们并不像长辈那般警惕,不管男女都颇有分享欲。
我还遇到了一对闺蜜,她们挽着手,仔细看着卡位上的信息。她们只是普通的公园游客,慕名前来围观这个知名相亲角。
“蛮好的,有公园管理,可信度比较高,感觉(双方)条件都很好,势均力敌。”
在离开相亲角前,我遇到了一位阿叔和一位阿姨,两人颇为健谈,于是我们就在相亲角最外圈的空地处简单聊了聊。
阿叔刚开始说自己只是路过来凑热闹,聊开了才承认自己是来帮98年生、研究生还没毕业的儿子找对象,还提出让我帮忙介绍。
在年龄的话题下,二人又延伸聊起了早婚晚婚、生孩子等更深层次的婚育观念问题。
我也不免提及了当下年轻人所普遍面临的催婚、社交、工作等压力,阿叔阿姨都没表现出激烈的反对或不解,只是反复陈述着他们的观点。
直到我们打算离开,也没battle出什么结果,没有任何一方有观念上的松动。只是,与他们的对话更让我强烈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早日成家的期盼。
每逢佳节,婚育是家族中无人能躲避的话题。一代又一代处在婚育年龄的年轻人,或多或少都会身陷这场风暴中。
在相亲这件事上,有人接受、有人抗拒、有人妥协、有人只是走个过场让父母安心。
现实中,两代人乃至三代人看似相互焦灼、势成水火。但当我来到相亲角时,发现它温和、平静,有形或无形的信息交换在这里时刻发生着,不同的观念也在无数场对话中碰撞着。
来到相亲角的父母并不因为佳节将至、孩子没对象而过分焦急,来到这儿的年轻人也不会因为过年“被相亲”、被催婚而随便找个对象。
相亲角旁边的草坪上立着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:花籽已撒,静待盛开。这或许也代表着相亲角在各个城市开展的初衷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