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地评线】桂声网评:深化人文交流促进中国—东盟相知相亲
2024-09-27 01:37:16
今年是“中国—东盟人文交流年”。多年来,依托中国—东盟博览会和中国—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(以下简称“东博会和峰会”)平台,中国和东盟在教育、文化、健康等人文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。
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相通、命运相系,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,是互信、互谅、互利、互助的战略伙伴。回望历史,东盟成立后,中国1991年与东盟建立了对话关系,并作为域外国家第一个加入《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》。此后30多年间,中国与东盟各国一道,在教育、文化、体育、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,形成了多元互动、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格局,走出了一条团结奋进、合作共赢之路。中国—东盟文化论坛、中国—东盟(南宁)戏剧周、“文化走亲东盟行”、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……放眼今日,一项项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活动越办越红火,见证双方促进民心相通、加强文明互鉴的坚定决心。来往更密,民心更亲,双边人文交流犹如一把“金钥匙”,打开心灵相通、感情相亲、守望相助的通道,携手建设和平、安宁、繁荣、美丽、友好的共同家园,书写着中国—东盟文明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。
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,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。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发展进入“快车道”,得益于双方地缘相近、人文相通,更离不开民心相通的“和”动力与文化交流的“软”助力。看教育交流,2023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人数超过17.5万人,广西成为招收东盟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;看文化互鉴,中国译制的《山海情》《琅琊榜》等优秀视听作品在东盟国家广受欢迎,各国文化在东博会平台上碰撞出璀璨的火花;看相互“串门”,“新马泰”全线免签,“China Travel”已成为最火爆的话题之一,跨境旅游“双向奔赴”活力澎湃……人文领域合作日益广泛深入,让民心相通的桥梁更加通畅,携手同心共建中国—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更加牢固。
作为好邻居、好朋友、好伙伴,民心相通是最基础、最坚实、最持久的互联互通。保持中国—东盟友谊之树长青,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。回望来时路,在东博会和峰会等开放平台的带动下,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不断加速,经济融合持续加深,经贸合作日益加快,人文交往更加密切。数据显示,2014年以来,中国与东盟共同举办了文化交流年、教育交流年、旅游合作年、创新年、媒体交流年等活动,结成225对友好城市,拉近了各国民众心与心的距离。今年是“中国—东盟人文交流年”,双方人民常来常往、相知相交,命运共同体意识逐步深入人心,为促进双方相知相亲相融源源不断注入活力和动能。实践充分证明,中国—东盟关系是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,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。
国之交在于民相亲,民相亲在于心相通。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、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。人文交流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基石,相关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必将掀起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的新一轮热潮,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—东盟命运共同体奠定更加深厚的民意基础。以2024“中国—东盟人文交流年”为主线,充分发挥东博会和峰会的重要平台作用,办好青年、教育、文化、旅游、媒体等多领域交流活动,促进双方民众越走越近、越走越亲,定能携手迈向更加紧密的中国—东盟命运共同体,开创中国—东盟友好合作的美好未来。
放大东博会和峰会海外传播声量!广西国际传播中心大范围、多渠道联动推出融媒产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