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年轻人开始主动相亲|202必赢国际4春节观察
2024-04-01 16:37:28
(记者/杨绎霏 撰稿/阚纯裕 视频/姚抒廷):这一代年轻人,提起相亲总会微微有些抗拒,仿佛经人介绍的相识与恋爱自由的精神内核背道而驰,一心追求缘分天注定。但也有一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,开始着眼于相亲的成功率,并谋求主动出击。
在北京规模最大的相亲角中山公园,一条长街被家长们占领,无数张A4纸被石块压住排成一排,在寒风中哗哗地响。A4纸上寥寥几十个字就是适龄男女的相亲“简历”,或长或短的人生经历落到纸面上,可能就是“xx年男,京户,有车有房”大爷大妈们三三两两地站在一起交谈,达成“意向”的就互留联系方式。
一位身高超过一米九的年轻男生走到人群中,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,家长们纷纷围过来抛出问题
其实,敢独自踏入“龙潭虎穴”,“95后”沈烜并非没有本钱,凭借自己的打拼,他在北京开了两家餐饮店,但家长们一听到他没有北京户口,又是大专学历,就迅速失去兴趣。沈烜对记者露出苦笑,第一次来相亲角,眼看就要铩羽而归,“以后不来了”。
在沈烜的老家河北邯郸,相亲是“正常且普遍”的通向婚姻的方式,细数下来,沈烜有二十多个朋友都通过相亲找到了结婚对象。接下来的一周内,沈烜就要连续参加两场朋友的婚礼,这也正是他选择来相亲角碰运气的原因。“1995年的在北京不算大,但是在老家就算大龄了,家里人总催我,但北京这么大,没有熟人介绍这种途径,我也很焦虑啊。”
大多数能接受相亲的人都有同样的心路历程,最初觉得相亲“目的性太强”,为了不让父母生气而勉强相亲,最终在身边朋友的经历中体味到相亲“是一个找到伴侣的可行办法”。黎莉已经通过熟人介绍相亲了十几次,一开始是听从父母的安排,后来是接受亲戚朋友的介绍,最后发展为在社交平台上自己挖掘优质对象。
在村口,在院墙下,在土炕旁,年轻的男人女人在亲朋的起哄和嬉笑声中,扭捏地相互问好。这样的乡村相亲短视频,你刷到过吗?“95后”王齐就曾经是这条相亲“流水线”上的一员。
大学毕业后,王齐在村里职业媒婆的介绍下进行过两次相亲。清早出发,本村媒婆会先带他去其他村子找到当地的媒婆会合,再去女方家让家长相看,最后和女方单独沟通。行程密集,一家的相看20分钟就能结束,一个上午拜访24个家庭,留给相亲男女害羞的时间并不多。
此外,短视频不会提及的是,每次相亲结束,王齐还需要给每位媒婆20到30元不等的“电话费”,如果相亲持续到中午,还要提供每人30元左右的餐费。两轮相亲过后,王齐开始反感这种形式,不再接受职业媒婆的帮助。
找到工作之后,王齐开始在陌生城市发展,他发现上班之后圈子反而变小了,相亲是自己“结识陌生女生的唯一途径”。从2017年至今,在家人朋友的介绍下,王齐相亲的次数多到“自己也记不清”。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,王齐正坐在餐厅里等待相亲对象赴约。对比7年前的自己,王齐发现,他已经不再觉得相亲是一件“好玩”的事,而是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相亲。
在相亲路上走得越远,就越羡慕运气好的人,25岁的高思远感叹:“有的朋友相亲几次就遇到了对的人,还挺羡慕这个成功率的。”
“第一次相亲见了面之后甚至都不知道聊什么”,沈烜和相亲对象面面相觑,两个人做完自我介绍,互相加个微信就迅速撤退。
不论是在餐厅还是在咖啡店相见,所有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把相亲的体验概括为面试。黎莉感叹:“每次相亲都是差不多的形式,差不多的内容,说差不多的个人资料。”
大家都暗暗希望对方能够打开场面。在面对面的互动中,性格开朗是绝对的加分项,能找到个人情况、吐槽工作之外的话题则是锦上添花。体制内的高思远说:“如果女方比较开朗,对我来说可是救命了。”
相亲十几次,黎莉只对一位相亲对象“刹那心动”。但这位帅哥很快就在聊天中不断掉分,打听黎莉的工资未果后,他继续追问黎莉所在公司部门以及友人的工资。想起这些黎莉至今依然愤愤不平:“第一次见面连问3次工资,太冒犯了吧!”
时间久了,沈烜还品出北京和家乡习惯的差异。在北京,一些相亲对象不愿意透露工作的地点,一切有些敏感的问题都被当作隐私处理,而在小县城,人们彼此知根知底,从相亲对象的父母从事什么行业到相亲对象的脾气秉性,一打听就能摸清。
“门当户对”四个字总被长辈挂在嘴边,浪漫派认为太现实,但一旦走到相亲这一步,就会发现,大家只是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诠释。沈烜对这些条条框框就很能拎得清:“我学历不高,和海归当然不匹配,还有性格极端一吵架就扔手机的,也是接受不了。”
王齐的标准是在不断的相亲中成形的,他发现自己更重视女方的秉性,“如果一个女生不善良、没有换位思考能力、没有良好的读写能力、不能够理智处理问题、对生活没有热爱,那她是不符合我的标准的”。
黎莉最无法接受的是男方的不良嗜好。姑姑给她介绍的一位相亲对象,“还没见面,就发来一个令人不适的表情包”,见面之后“一身烟味,20多岁一口黄牙”,黎莉无法接受。但姑姑作为介绍人却鼓励两人继续交往,黎莉连连婉拒。姑姑说:“你差不多就行了,别这么挑剔了,人家对你也没什么意见。”黎莉不明白为什么长辈总认为自己太挑剔:“其实排斥的不是相亲这件事,而是被迫跟不合适、不喜欢的人相处,确实很耗费自己的精力。”
高思远则和父母达成了充分的共识,如果“门当户对”是一把游标卡尺,那家里介绍的相亲对象都能通过这道筛选经济状况、社会关系、父母工作都过关。高思远说得很实在:“有硬件缺陷可能性就不太大了,毕竟我是想奔着结婚去,双方家庭这关是要过的。也不要大富大贵,我们是普通家庭,双方条件差不多就行了。”
什么是硬件缺陷?高思远罗列了一些,包括家庭社会关系复杂、年龄过大、性格强势、没有共同话题、缺少眼缘等,但只有一个点会让他一票否决,那就是对方的态度。“单方面追求不仅成功率不高,而且地位不平等”,如果女方意愿较强,两个人又能聊得来,高思远也会认真相处。
和老一辈不同的是,年轻人对门当户对的定义里,感情仍然是重要砝码。毕竟,双方相互的尊重和扶持,才是决定未来婚姻长度的关键。